1月16日,春運的第四天,蘭州鐵路局鐵路工務段工人張學鋒也迎來了年底的大考驗。張學鋒是一名鋼軌探傷工人,在天蘭鐵路景家店站場工作。
張學鋒所在的定西探傷工區(qū)負責200.288公里線路、129組道岔、1180個鋼軌接頭焊縫的探傷任務。春運期間,由于晝夜溫差大,列車密度大幅增加,鐵軌容易發(fā)生損傷。鋼軌探傷工人們因此縮短了探傷周期。由30天一遍縮短到15天一遍。張學鋒等人的工作量多了一倍。鐵軌底下作業(yè)難度大,既無法用人眼觀測到,也無法用機器檢查,就需要張學鋒和工友用手檢測。一天下來,他們需要彎腰上百次。
9點50分,張雪峰和他的工友對道岔尖軌進行“體檢”。探傷工們分成4組,2人1組。一人手持探傷儀,目不轉睛的盯著儀器屏幕上顯示的綠波,仔細查找鐵軌上的可疑損傷。另一人熟練地在鋼軌軌面上涂抹耦合劑,然后用探頭在軌面上來回移動。當檢測至9號道岔尖軌尖端的時候,探傷儀突然出現了不正常波形,發(fā)出了“嘀嘀”的報警聲。張學鋒立即仔細觀察綠波折線,蹲下調整探頭的位置,重新查探,反復數次查看,確認沒問題后,方才繼續(xù)向前移動。
“尖軌探測要慢走細看聽報警,當發(fā)現可疑波形,必須認真分析,校對確認,必要時反向探測。”張學鋒說,“安全無小事,不能存在僥幸心理,不漏傷、不誤判、準確核定每一處傷損使我們探傷工的職責所在。”超聲波探傷儀繼續(xù)在鋼軌上慢慢移動,發(fā)出滴滴聲,和著探傷小錘敲擊鋼軌的清脆聲。每天,張學鋒就是從這些“音樂聲”中判斷鋼軌有無損傷。
10點10分,上行線來車,現場防護員吹響了哨子,督促探傷工下道避車。張雪峰和他的工友們抬著儀器走出軌道,迅速整齊列隊迎車。列車駛過后,他們重新走上線路,開始了新一輪的檢查。
工作過程中,張學鋒和他的工友們需要費不少力氣。因為每次都是趁著列車運行的間隙進行作業(yè),所以來車的時候他們必須提前下道,將近百斤重的探傷儀抬下軌道,等火車駛過后,再將儀器抬上軌道。每天他們必須抬上幾百次,每次作業(yè)大約要走8公里,一趟下來要5個小時。
正因為有張學鋒和他的工友們的認真工作,才保證了經過這里的每一班列車能安全順利通過,張學鋒和他的工友們也在用探傷儀繼續(xù)為2017年春運保駕護航。